做一名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的先锋

——记广东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宋跃老师



宋跃,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 2项、国防基金 1 项,承担省部级 5 项,其中宋跃主持完成省级科研 2 项、市厅级科研 6 项、 横 向 科研 2 项,主持的纵向课题经费 150 余万元(含配套);以第 1 作者在《半导体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重要刊物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 60 余 篇(EI、ISTP 索引 5 篇),完成省市级成果鉴定 3 项,获科技进步奖 2 项;作为第一完成人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10 项,其中发明专利 5 项(已授权 2 项)。



长期以来,我校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努力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014 年,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领域结出了多项重大成果,由电子工程学院宋跃教授挂帅的“电类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喜获“广东第七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我校在坚持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办学定位下,在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中获得的好成绩。近日,记者采访了宋跃教授,了解到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发现他是我校在教学改革领域的一名先锋。



“大学生创新中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练武场


   在宋跃的同事或者学生看来,“电类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如此成就,实在是实至名归,是很自然不过的事。有位电子工程学院的老师对记者说,该项目其实在 2005 年的时候就开始酝酿了,经过八九年的努力,获得这一成绩,是水到渠成。


 2005 年,宋跃来到我校从事电子应用方面的教学工作。对他来说,电子应用是一个老行当了。之前在企业上班的时候,他就是做电子应用领域的工作,一干便是二十多年。后来,他到了湖南科技大学工作,继续将电子应用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他很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当来到我校电子工程系(2008 年改名为“电子工程学院”)任教后,宋跃很快就在电子应用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崭露头角。


 2007 年,他从学校争取到 20 万元的科研经费来建设“电子工程系大学生创新中心”,该中心设立了多个电子实验室。它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的地方。创新中心每年都会从大一新生中招收对电子应用感兴趣的学生,然后对他们进行基础课程的培训,如学习单片机应用、编程 C 语言。到了大二,就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大三的时候,他们主要做电子作品设计,也是各种比赛的主力军。2012 级电子工程学院通信专业学生苏秋榆就是创新中心的一员。在这里,他似乎找到了快乐的源泉,总是忙得不亦乐乎。苏秋榆说,作为创新中心的成员,平时没课的时候,他可以自由地到实验室完成电子创作或者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虽然创新中心的学员比其他人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待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但是苏秋榆说自己不后悔:“我们会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是我们的兴趣所在,用这些器材做电子实验,很多时候就像是自己在进行一项娱乐活动一样。”自成立后,“电子工程系大学生创新中心”培养了不少学生,他们每年都会参加很多大大小小的比赛,其中不乏获得骄人成绩者。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很重要。实验室就是培养他们动手的地方。苏秋榆说,电子专业的学生平时做的实验一般都是单元测验,主要是针对子单元的知识点,而创新中心的学生在实验室做的电子设计以及电子创作项目都是一个个比较系统的实验,综合了各个方面的知识。“在实验室做项目,你会发现课堂上的知识很有用,而且你也会感受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苏秋榆在谈到加入创新中心的最大感受时说。该中心在电子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肯定。2008 年,我校迎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该中心在评估工作中亮点频出,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理论知识:专业水平的体现


 宋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但并不意味着他就不重视理论性的课堂教学。反而,他认为理论知识的丰富与否,直接决定了专业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因此他在教学活动中总是不忘加强科学研究,力争讲好每一节课。在课堂教学中,宋跃主要教授《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他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在这门课上所使用的教科书均由宋跃主编,是他的教学科研成果的体现。2008 年,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减少了专业课的学时,增加了公共课的学时。因此像“微机原理”以及“单片机应用”等电子专业必修的课程,学时就显得不够用了。再加上这两门专业课有很多交叉重叠的知识点,宋跃就决定对“微机原理”和“单片机技术”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删去了知识重复的部分,将其合编为一本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学习,一举两得。《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于 2011 年首次出版,并将于 2015 年改版。


 宋跃估计届时将更新百分之三十的内容,还会加入编程软件的内容。他说,不管是合编的书还是更新教科书,都是基于教学实践的需要。时代不断地在前进,科技不断地更新换代,尽管有一些基本原理不变,但是教科书里面的一些案例就应该适当地更换,而且现在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水平要求也提高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多更广,因此对教材的改编也是与时俱进之举。


 宋跃还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兼职硕士生导师。他在指导硕士生写作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同时,也鼓励本科生在实践应用的同时多写论文。对于工科生来说,写作能力不容忽视。宋跃从很多企业中了解到,工科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个人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如果学生文笔不好,评项目、项目申请会很难实现。他认为,学生多写论文、写优秀论文,正是改善该局面的明智之举,也是检验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前路漫漫:师生共同求索


   宋跃看好我校的发展前景。我校发展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东莞产业背景好,为我校实现“产教结合”提供了很多机会;东莞政府每年都会给予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再者,我校有强大的师资做后盾,这几年,东莞理工学院引进了不少“双师型”教师以及年轻博士。但他没有盲目乐观,指出我校毕竟还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各个方面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这也需要全校师生的努力。


 宋跃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我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教师的要求,他认为要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简单地“一刀切”。经验较少的年轻博士,既应该多到企业锻炼以增长实践经验,又要多向老教师学习课堂教学;中年的教师最好就是多做科研或者项目,提高学术水平以及研究水平,然后作用于教学;50 岁以上的教师,应该帮帮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如果有精力的话,可以组织项目研究。另一方面,他认为学生应该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大一,刚进入大学,是一个摸索的阶段;到了大二,学生就应该决定自己的方向,然后有目的地学习。宋跃告诉记者,一所地方性本科学校,必须要有其办学特色。对我校来说,特色就是要有创新意识,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宋跃指出了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存在的差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学术型大学强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学生注重考研考博,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我校是一所新建应用型地方大学,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走“产教结合”的道路是其应有之义。他肯定了我校与学术型大学进行错位发展的思路,他指出对于我校而言,产教结合最为重要。所谓产教结合,就是将教学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一毕业就到社会上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在离校的时候,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无疑是从实验室中获得。“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老师申请的项目或者老师布置的项目将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宋跃说道。


(原文出自成洪波主编的《知行合一 立德树人——东莞理工学院教师风采录》一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